首页 > 范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通用25篇)

小车分享 8771

小车 分享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篇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非常主要的课程,但是在其教学方面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课程。本文先简要介绍管理学原理的内容,随后指出管理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促进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很多企业录用人才的首选学校,尤其近些年,国家开始注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使得高职学校成为较为热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而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是高职学校中大多数专业都开设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到非常系统的管理知识,不管学生主修哪一类专业,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对管理学原理的改革也开始实行,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革新,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管理知识。

一、管理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所谓管理学原理就是指多重原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学科,例如整体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等,这些原理相互协调,共同组成管理学原理。其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一些运动或者经济动态之间的关系,使得局部更加服从整体性规划,达到整体效果最为理想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得社会发展更为稳定和协调。如今的管理学原理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与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这门学科成为高职学校中普遍开设的课程。

二、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虽然已经在高职学校开设了很多年,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而言,针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知识内容与高职学校教学要求匹配度低

管理学原理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都有开设,其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不相同,所针对的教育群体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校方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而言,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多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套用一些高等院校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其匹配度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偏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差,从而导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发生偏差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2.教学方式欠缺完整性

管理学原理包括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职管理学原理科目的教师都缺少完整的可靠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把这门课程当成简单的管理科目来讲授,并没有抓住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的,缺乏了对学生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对于课程的设置不够规范,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兴趣,而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主观来授课,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对学科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偏低,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与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相违背的教学弊端。

三、提升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

管理学原理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水平,更关系着学生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运用程度,所以,在课堂上,有效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选取合理知识体系、符合高职学校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包括很多复杂的原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的选取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更加符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这些都是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而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专业技能型的群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要与其他学校的教育不同,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满足高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额外注重管理学原理科目的知识内容体系,使得这门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制定完整且规划性强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就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标准。所以,教师要制定较为完整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优势,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体现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的性,意在教会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管理的作用意义,学会应用管理知识,懂得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管理,发挥管理的实际效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或者工作效率。因此,管理学原理能否为学生打开管理知识的大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为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提供了管理方面的知识,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管理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要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内容,使得管理学原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有益处的管理知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又可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得到更好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红.《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神州,20xx,03:101-102.

[2]侯莎莎.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xx,06:100-101.

[3]海力且木斯依提.《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谈[J].才智,20xx,17:106+157.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篇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双语教学”是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英语) 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国际上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1)“浸入型”双语教学,或称为完全浸入型,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授课程全部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这以加拿大、美国为主要代表。(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以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为主要代表。(3)“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强调在学习应用外语的同时,要以母语来维持课堂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目前,我们国家普遍实施的是“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介绍方面侧重英语的应用,但在和学生的交流时主要靠母语作为媒介。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会计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试图改进《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通过讲清概念、公式来达到诸如“筹资管理”、“财务分析”等各个主题的教学目的,最后通过学生练习来巩固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财务管理业务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深入探索《财务管理》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实施案例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采用《财务管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解释,将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财务管理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判断、分析和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下面我将以《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分析”部分为例来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课前准备

1、精选案例

2、阅读案例

一般在正式授课前一周,教师把搜集到的经典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某上市公司的案例材料(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年报等),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指定的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自主学习,并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3、分析案例

学生在掌握案例的各种数据后,要把这些信息加以组织整理,可以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身份对某上市公司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学生对真实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案例,要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对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些财务指标中,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强弱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具有代表性。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获利能力指标的核心,它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通过纵向比较,可以了解其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优劣势。通过结合分解财务比率的杜邦分析法,阐释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从而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

(二)课堂教学

1、分组讨论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讨论时,首先由各小组长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意见,小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然后教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组织各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发言,让学生各抒己见,遇到有闪光点时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轻松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进行探讨和学习。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时,要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功之处及其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总结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的观点或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用数据和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对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能起到加深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财务管理的教学案例(如按揭买房、股民炒股分析财务报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与运用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刻意强调一定要得到“标准答案”,而在于得出答案的过程。一个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就某个案例所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他也不会因此而真的付出经济损失,因为那毕竟是一次“模拟实验”,其“决策失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或老师指导得以当场纠正。但以后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如果决策失误将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

总之,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4篇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5篇

1.管理范围更加广泛。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现代公共管理学更加强调横向的拓展和延伸,不再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上,也明确地将其他国家机关纳入管理的范围之内,例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重要组织机构,也开始关注其他公共组织的活动内容,将公共组织的发展一并纳入到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使得研究对象和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国家的整体进步和稳步繁荣。

2.研究焦点发生转移。放眼发展中的公共管理学研究焦点,传统的公共管理学主要将研究中心放在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上,而现代的公共管理学更加注重结果与绩效的长效探索,从而使得战略管理、项目执行结果、绩效评估成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并且研究比重不断加大且正在慢慢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发展方向。

3.注重具体实践的应用。现代社会讲求具体的发展探索与脚踏实地的实践发展,因此,“实践分析”成为了现代公共管理的一种全新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规范化研究模式不同,这种研究即讲求实证,又讲求规范,既重视经验的汲取,又强调绝对化的规范行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反过来成为指导实践的高效发展模式。

4.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现代公共管理学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学,现代公共管理学在传统的官僚制建设模式基础上,充分汲取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经验,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是现代公共管理学的基础,但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工商管理学理论逐渐应用到现代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中。因此,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扎实,发展模式更加现代化,更具有广泛的学科融合基底。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6篇

摘要: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关键词:造价;电力工程;控制

1概述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需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做起。

(1)可研阶段。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设备,尽量立足国内。

(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中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

5结语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7篇

一、自身素质的提升,凝聚管理向心力

首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身为学生的管理者、领导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基础,是敏锐洞察力、科学判断力、有效组织力的基石和源泉。因此,无论从领导方法还是领导艺术角度分析,勤于学习,永不懈怠,积累知识都是必行功课。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及时更新既有知识,学生管理人员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排斥。此外,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只有将管理学知识融人实践,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更加自信。

二、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三)完善用人艺术,适当权力分化

三、运用沟通、激励、创新原理,进行人本管理

(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激励是管理学的基本要义之一。首先,公平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任何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3].首先要做到问题处理立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学生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其次,要把激励制度与学生考核制度有机统一。以加强自我责任意识,深挖自身潜能。第三,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管理人员要广听学生心声,做到任人唯贤不惟亲,奖惩分明。其次,差别激励策略。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由高到低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源头,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讲,需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关系。

(二)创新原理的运用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8篇

1990年后,受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和货币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的影响,欧美国家普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视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预期管理的基本模式。伴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西方国家央行的政策制定发生了重大变化,放弃了制定政策的神秘性和不透明性,逐渐增加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8年和1999年研究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时提出了预期管理的思想,只是没有用预期管理这个词。1998年他的论文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基础上,引进理性预期概念,建立预期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式,作为针对流动性陷阱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艾格尔逊和伍德福德在2003年研究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时指出,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预期管理。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思想起源于对日本流动性陷阱研究。

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预期管理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到现代预期管理理论阶段。现代预期管理理论继承了政策透明和公开的思想,放弃了固守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思想,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在指导预期管理理论发展上开始占上风。这导致了最近10余年来货币政策观念的明显改变,预期管理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莫里斯(Morris)和Shin在2008年对这一改变作了介绍:“最近15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了对货币政策理解和引导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明显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观点视货币政策为工程问题。面临控制范围以外的不确定性,央行有一组可控制的操作工具,试图操作这组工具达到它的目标。现代观点视货币政策为一策略问题。”“依据这一现代观点,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管理和协调预期。相对于央行的直接工具变量控制,如控制隔夜利率,央行传递信息更为重要。”

在1990年至1994年,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理论模式类似的预期管理模式,对现代预期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式(Krugman流动性陷阱和Morris和Shin的太阳黑子比喻模式)均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对现代预期理论涉及的政策策略、协调预期、政策目标、政策透明、政策可信度等都做过类似论述。完全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9篇

1.宿舍文化管理体系是指辅导员在宿舍管理中及学生在宿舍生活中,以宿舍为载体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

现阶段,多数高校将宿舍文化管理停留在活动、表彰、奖励的层面,并没有深层次把握宿舍文化的真实内涵而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真正的宿舍文化管理应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围绕宿舍成员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开展管理活动。

2.宿舍卫生管理体系是辅导员在宿舍管理中,对学生宿舍进行制度性约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学生宿舍卫生标准化建设,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集体观念。目前,各高校投入大量精力抓宿舍卫生建设,但是大学生宿舍内务卫生差几乎成为了困扰各高校宿舍卫生管理建设的长期问题。

现阶段,高校宿舍卫生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制度、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共管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流动红旗管理制度、免检寝室制度等的实施,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无法真正建立宿舍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影响学生宿舍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稳定的,所以学生宿舍安全管理问题仍然是高校应该长期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0篇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建议[1]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十二五”、“十八大”

提出的艰巨任务,而转型升级困难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各种因素,指出在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并对于造成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自以来,由于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温州发生了一系列企业家逃跑的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间,关于金融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

中小企业作为吸收就业、带动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绝不仅是一场给当地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借贷**。

事实上,困扰中小企业的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困难,收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种困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既有其经营模式弊端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利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依赖型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小企业。

在的金融危机中服务业受冲击不大,而制造类企业受影响大,主要原因是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规模经济不明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低成本劳动力。

而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是中小企业转型的直接原因,也使其转型日益紧迫。

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的压力。

(一)受金融危机及欧债影响,外部需求严重萎缩.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各国政府出台了各式各样的施救政策,但迄今为止收效不大,失业率仍然高企,与此同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二次探底”的可能仍然很高。

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生存,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国外市场的需求萎缩直接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高就业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制造业的主张,不少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再次开始盛行。

而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典型,本就十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对象,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中的博弈缺乏经验,往往在贸易谈判中吃亏,因此大量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摩擦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三)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但作为正处于高速成长状态的新兴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得这个优势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终会改变,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经济增长至某一阶段开始上升是必然的。

近些年来国内的“用工荒”由季节性变为长期性、普遍性说明,剩余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这些事实实际上暗示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此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公平意识也在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约束在不断强化,这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四)美元通胀,人民币升值.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美联储在月、11月、11月先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事后的效果来看,量化宽松没有给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多少正面的效果,但却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再加上中国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论从哪方面看,人民币在一段时期内适度升值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汇率的变化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外,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投机炒作还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样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困难。

(五)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直接对中小企业当前经营困难造成影响的还有国内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了消除始自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带来的通胀压力,央行在~20间不断采取措施收回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频频上调,同时对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也作出了严格限制。

紧缩措施对本就十分依赖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困扰,这间接导致了后来的企业家无法偿还民间借贷而“跑路”。

客观来说,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但不论是成本上升、外部需求锐减,还是流动性问题,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动暴露的实际上是中小企业现行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采取简单的加工贸易与低端价值链环节为主的发展模式。

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发展模式相当落后,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专业化程度、技能水平低,员工流动性高,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企业运营中的问题不易被发现;其次,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低价格优势,对品牌、技术重视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最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既无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解决管理、技术上的难题,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较低层次。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于落后的传统商业模式,使得它们抗风险能力弱、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对于敏感,以至于对外部环境的变动几乎没有适应能力。

而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困境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着,由于缺乏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十分缓慢。

温州金融**实际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历经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之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就是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核心竞争力由低价格走向高技术的过程。

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充足、稳定的资金,也需要健全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充当创新的利润保证。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和行政体系对市场竞争空间的破坏。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

1.正常融资渠道难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较之外部融资,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效应和节约交易费用,但内部融资一般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所采用,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所限,一般难以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的是外部渠道。

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本应催生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基本上为国有部门所垄断,没有充分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满足各种资金需求的。

对国有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资信状况较差、缺乏足额的财物抵押,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往往较大,因此国有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相反地,如与银行体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则可以较为容易地以正常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

金融体系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小企业的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资金。

2.成本高的民间融资难以支持转型升级.

在内部融资能力弱、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

民间借贷非正规融资方式虽然简便迅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民间金融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一来其高昂的运作成本基本上都被转嫁给融资企业,二来民间借贷只能局限于短期市场,故中小企业至多能够依靠民间融资满足一时的流动性紧缺,要指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做出长期、大量资金投入进行转型升级是不可能的。

(二)缺乏创新支持的环境.

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创新存在外部性,市场参与者有“搭便车”的可能,这对于技术创新是致命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都相当大,如果创新的利润没有有效的制度保证,巨大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不会坚持自主创新;所有的企业宁愿选择通过盗版的方式便捷省钱地获得新技术,而不会选择自己投入大量成本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此一来任何企业都不会有技术创新的尝试了,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保障公平的竞争规则,进而让创新的好处惠及全社会。

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大批企业几乎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盗版仿冒现象层出不穷。

这种状况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它们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另一方面,它们在现行的制度背景下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搭便车”。

这种“囚徒困境”的解决需要第三方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环境的管理。

(三)行政体 系对中小 企业的发 展限制.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行_力侵犯市场规则的状况并不少见,而中小企业力量薄弱,更容易受到行_力的伤害。

首先,中小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公平待遇。

我国的官僚体系对于经济绩效的考察目前主要以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内容,地方政府往往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

这种唯GDP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过分专注于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利益。

为了大企业落户,各级地方政府时常会出台措施争相放宽门槛,如提供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等各类公用设施、各项行政审批、贷款审核等方面大开绿灯等,殊不知这些举措早已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行政垄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虽然制定并出台了《反垄断法》,但是在我国行政垄断大量存在,仍然有相当多的领域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并不对非国有部门开放,例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就是主要由银行业的垄断所导致的。

行政垄断是政府庇护和认可的垄断,《反垄断法》对其并不具备效力。

一般而言,上游企业的垄断定价会抬高下游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

更为棘手的是,地方政府不仅充当国有行政垄断的保护者,一些行政行为还直接造成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如给予国有企业以各种优惠待遇、政策上优先照顾国有部门等。

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体制格局之下实际上是较为弱势的群体,经常遭遇不公平对待,其困难也难以得到重视。

区别对待之下,中小企业利润被侵蚀,发展空间被挤压,其发展潜力大打折扣,中小企业在这样苛刻的环境里进行创新困难重重。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严格遵循法律,给予各类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才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为此有必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制约政府的行_力对市场规则的侵犯。

首先对于政绩考核体系,需加以整改,不应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率,而要让政府部门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动机上减少行政干预的可能。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案例库;管理类人才

管理是个内容广泛的概念,人们的活动有多么广泛,管理的范围就有多么广泛。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管理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能顺应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潮流发展,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就决定了现代管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层次的多级性。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重要途径。把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实例搜集起来,整理、加工成管理学教学案例,建立自己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库,并进行滚动式变动替换,力争形成续集,这对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管理以及拓展各级管理人员的多向思维,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学案例库建设之现状

目前,案例库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具体问题:①案例的采编水平不高。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大多数案例的分析流于表面,深度分析不够,主要原因是原创性的案例证据搜集不足,不能够在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②案例的使用率不高。由于案例的搜集不够准确规范,也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普及。③案例的推广存在局限。目前各大高校所编写的案例并未采取统一标准及流程,流通性不够,案例库的兼容性差。且当前案例库的建设大多以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不光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类知识,还应能顺应时代的步伐,掌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型的知识结构。

二、建设中国化的管理学案例库

本研究的管理学案例库内容体系,包含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微观又涵盖了气候、地理、矿产、地形、社会、消费等多个领域。从微观领域选取热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统一归纳分类到三大宏观领域中。

在进行个案分析时,有两个难点亟须引起关注:一是编者水平。个案分析是个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立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又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巧,还要考虑本学科的前沿性。二是建库要领归纳。案例库的建设是学术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特别是理论的提升(创新)、丰富与发展。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权变性,有的案例可能需要多个理论的统筹结合才能剖析到位,对此类案例的归纳需要研究者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理论造诣。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不应仅仅局限在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而是应该通晓各相关领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才能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社会游刃有余。

三、管理学案例库建设之要点分析

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不仅应注重宏观分析,还应具有微观视野。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点:①案例的选择,须是近年来在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发生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热点事件,然后进行分析、总结。②对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即一定要抓住“题眼”,具体解决管理教学上的困惑,聚焦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教”“研”相长。③案例库的内容必须进行滚动式变动替换,力争做到走在社会的最前沿,这对于培养现代管理人才起着重要作用。④教学案例库建设标准统一。使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标准,推动优质教学案例的共享。⑤案例库建设专业化与大众化共存。案例的研发与提供由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来完成,案例的具体操作与使用由学员来完成。⑥必须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应该采用时事案例,并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来进行实践指导,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将理论灵活运用,并将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实践剖析得更有深度。

总之,管理是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仅通过一个研究,恐难以穷尽管理的所有内涵。因此,仍需要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来将其不断进行完善,尽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把管理的概念变得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教学案例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厉以宁.中国企业教学管理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淑娟,胡芬.中国商学院管理案例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学位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2篇

【摘要】在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也逐渐融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环节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员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人力管理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因此,如何在人力管理中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逐渐成为企业界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人力管理

人的价值企业文化尊重核心人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在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进程中,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只有注重从人的价值的角度出发,爱护人、尊重人、培养人、关心人,通过一系列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措施和管理理念的实践等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人力管理水平,而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源泉。企业在人力管理中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成为企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获取更大更多的发展平台的重要保障,以下几点将对具体的措施作出比较良好的说明。

用企业文化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价值的过程中,使得企业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得以共同的实现,因此在人力管理中,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人、凝聚人、培养人以及激励人,而且促进企业人力管理工作在顺利的轨道进展,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首先,企业文化的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在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摒弃只重文凭以及论资排辈等错误的观念,企业管理者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解和掌握员工最新的思想动态以及工作现状,开发出一套包括自我分析、岗位工作计划以及职业选择等内容的职业生涯系统,尽可能多地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为员工提供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促使人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想使得企业文化发挥出真正的重要作用,就要构建相应的企业制度文化。要求企业对每一个员工的个人素质、工作岗位职责和技能技术要求等方面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掌握,构建合理的工资、奖励以及惩戒等制度,促使员工不断地激励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准的基础上激发出自己更多的潜能。再者,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石每一个企业都所具备的,它通过简洁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将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展示出来,对于企业的人力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生产意识等,与此同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准则以及管理信条等融入到员工的工作进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使得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企业文化精神的活力影响,达到为员工提供以信念、方向、理想和约束的目标。

尊重员工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催化剂。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最大来源就是人才,在企业人力管理进程中,注重在经营和管理进程中尊重员工,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

详细一点来讲,第一,要在增强企业亲和力的基础上尊重员工的人格。

企业的员工都是普通的社会人,都满足着包括生理、安全、自尊、社交以及自我实现内容在内的五个方面的需求,企业在满足了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后,更要注重的是高级层次上的满足,尤其是针对员工人格的尊重。比如,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在出现工作困难和困惑之时,要及时给予员工以正确的疏导和鼓励,让员工运用自身的热情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去应对工作中所有的挑战,以更加强大的自信心回报企业的期望和目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力管理要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核心是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力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员工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特点,以员工的价值实现为核心,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要注重每一位员工的个人价值的发展,发掘出他们的`最大潜能以促进企业的进步,尤其是企业的核心层、中间层和骨干层员工队伍,由于他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力量,因此要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地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促使他们获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成效,也为企业的其他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在价值评价上,要以公平理论为基础,通过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机制的确定,让真正对企业有所贡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凭借能力和业绩以及日常表现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价值的人力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完善与企业中。还有,企业应当注重对员工的潜能的开发,可以尝试通过制定一个合理公平的人的价值实现的企业制度,为员工价值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保持人才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作出应有的努力。

与此同时,企业要不断地根据最新情况完善各项工作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尤其是针对管理层的工作作出更加严格意义上的说明,以促进企业的管理层的领导能够引领企业迈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潜移默化地为员工积极地完善和提升自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价值实现,现代企业的人力管理要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这不仅是拉拢人心、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良好途径,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稳固地位的必经之路。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人力管理中重视人的价值实现的良好途径和策略,达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的成效。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含义;发展趋势;组织过程;注意事项

不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其具体内容尽管差别很大,但是这类课程的共性、也是难点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好此类课程、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管理案例教学。管理案例是把管理情景和实际经验引入课程的有效工具,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真实管理情景引入课堂,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只有在真实管理情景中才会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自从1923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问世以来,已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学习者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处理各种真实的管理问题,可以从中学习掌握如同实际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实际能力,所采用的分析、讨论、处理案例问题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能动的情况下,去思考、探索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与学习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案例教学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互性。教师主要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广大学生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2)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地事先阅读和分析教学案例,发现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并拟定初步方案,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研讨对比,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能动发展的能力。(3)案例教学强调以基础理论做为铺垫。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以一定的基础理论为铺垫。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一般应放在专业课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4)案例教学方式趋于无纸化。即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状况,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要搞好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下大功夫,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教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所谓合适的案例,一方面它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进度,紧扣主题;另一方面案例的难易应当适度,因为案例太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会打击其积极性,而如果案例太容易,一眼便知答案,则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再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与知识领域应能够熟练掌握,能够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成熟的方案。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选择案例时,要从我国管理的实际出发,尽量选择我国知名企业的案例。

(二)提前发放案例素材,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本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把下次课堂教学要讨论的案例素材提前发放给学生,以便他们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并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对其中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满意的答案。

(三)关注四个环节,切实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和分析,打牢基础,否则就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第二个环节则是进行分组讨论,通过集中集体的智慧,最后形成小组的决策方案。讨论必须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第三个环节一般由教师亲自主持,先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对于各组代表的发言,教师要围绕案例本身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过程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同学间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大家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第四个环节一般先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与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提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四、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一,切忌为案例教学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案例分析的目的也决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定时,不宜简单地看学生的分析结果与自己的分析结果是否一致,而应该着重看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得出结论的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分析过程中有无独到的见解。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4篇

【摘要】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管理学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五种主要关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共享能力、释疑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探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关键能力;管理学课程;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理念发生深刻转变,建立以“大学生全面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走入社会提供保障。

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

管理学是现代高校常规专业,现代管理学主要包含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运筹与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各种细分专业。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教学重点不同,对大学生的教学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从共性角度看,现代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表达共享、质疑释疑、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管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1.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管理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现。因此,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学专业发展的需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管理学课程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炼和自我评估等。2.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关键能力。管理工作本身就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具备较强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更容易在管理岗位上作出业绩。故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培养管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共同开展学习、探究等工作,建立紧密的合作团队,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合作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相互竞争,可以极大提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3.表达共享能力

4.质疑释疑能力

质疑释疑能力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要能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独立地开展问题原因的思考与分析;二是能够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对策等。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能洞察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5.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创新思维能力:一是专业创新思维,能够创新性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本专业知识;二是社会创新思维,能够不断考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创新解决措施;三是前瞻性创新思维,能够科学预见未来管理学专业发展的前景,提前制订各种应急方案等。从总体上看,在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关键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共享能力是关键,质疑释疑能力是更高的要求,创新思维能力是根本保障。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比较常见

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类似,也存在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大多数管理学课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表达共享。很多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念,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20xx年,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对本专业在校大学生调研显示,%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学方式传统,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部分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反映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很多在校学习的管理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总之,教学方式传统带来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

2.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也是制约该专业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尽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专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当作辅助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附带工具,并没有真正构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新型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也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需要高校管理学专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手段有所创新,但是教学手段单一问题仍然突出存在。

3.评价机制欠缺,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维度指标的考核

评价机制不完善,这是影响管理学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客观因素。我国当前高校在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评价考核中,仍然侧重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记忆、期末考试不挂科等更为关注。不少管理学专业学生反映现有评价考核方式限制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空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如20xx年,我国某知名管理学专家与北京几所高校的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直接对话,该专家从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信息出发提出了几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问题,参与对话的二十几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无误地回答上述问题。经调研发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质疑释疑能力与创新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除此之外,高校管理学专业一线教师缺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制订科学有效的关键能力培养方案,这也是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构建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建议

1.构建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发展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管理学创新思维的塑造。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先对各种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标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其他同学一起探究共享热点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一些全新理念。在课下作业中,教师要安排更多团队合作的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学实践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

2.打造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5篇

1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

1、1更新科研管理思想及其管理观念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关键

1、1、1创新管理工作意识

随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到来,促进了管理观念的有效创新。它不再是简单的突破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依次将整个组织资源以及信息有序、组织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拓宽了管理人员视野,还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应管理工作的广度以及深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强了作业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从而激发、调动了其创新精神。若将科研管理信息化视作利用计算机对原有工作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形成更多的文字与事务处理,致使无法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改革与创新。从其本质上来讲,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可以概括:创新出具备关联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还有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是的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多且杂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

1、2领导重视是确保科研管理信息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1、3坚持以人为本方针

当前社会,人作为科技活动中最为宝贵以及最为活跃的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来说,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观念。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开发人能力以及调动人能积极性还有激发创造性之上。优秀的管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通常都是社会稀缺资源,拥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力价值观,在管理机制上,不仅能够确保员工接收到一个奋发向上、正确的信号,同时还能充分有效的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所以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时,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并在重点考虑群体利益以及群体共同目标的同时,协调群体内部个人以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保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智慧都能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延伸的`空间,并从中得到有效集成与利用。

1、4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实是对传统管理的革命。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应将信息化与科研优化管理相结合,来加强信息化管理。从而让每个管理流程成为旧式传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与继承。对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明确,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以及传输与反馈的先决条件。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拥有更加默契的合作关系以及更为明确、有效的分工,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若科研管理信息在构建之初,无法遵循一定工作流程,那么必然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化的流程,也必然会造成数据之间的不完整性以及不标准性,致使工作秩序产生混乱。

2系统管理与维护

通常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前期投入较高,不仅要购买所需设备以及软件,同时还需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还需对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规划等等。所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创新。另外不论何种信息化应用都无法准确包含全部的工作内容以及管理程序,因此管理工作的变化以及发展还有更新就变得更加重要。现阶段,对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系统更新以及维护主要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维护,另一个是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更新与扩展,而信息维护自身的重要意义在于系统只有掌握和了解了准确信息才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科研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以及管理创新进介绍与分析,为以后进一步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案例教学; 学生素质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目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的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贺颖奇,陈佳俊.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7篇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科学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知识体系,全面营造互动案例教学氛围和实施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既要注重理论和工程案例以及工程应用等讲授,又要注重现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以及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等讲授。同时讲授内容要与土木工程行业的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机结合,以便学生毕业就业后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及时获得相关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提高竞争力

2案例教学内容与方式

案例编排与设计

1)案例编排与教学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案例。教师应当在合适位置编排适中典型案例,且案例必须根据教学设计量身定做,从实际的工程案例中选择适中的素材,设计案例背景材料、提出问题。注重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

2)案例内容。在每章讲授中加入1项~3项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既有来自文献报道,也有自己多年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以及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工程招投标、评标的经验,案例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对于开展课堂讨论,安排的学时约占总课时的15%。此外,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小型的课堂教学讨论。

案例教学形式

1)辩论式。采用争议较大且富有悬念的工程案例,教师可结合案例背景设计出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如在“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等章节讲授中,关于容积率、建蔽率、绿化率、工程结构与造价等目标控制的内容,经筛选出几种富有竞争性的设计方案,分别从技术、经济角度展开辩论。

3)角色扮演式。角色扮演式是让学生扮演工程项目案例中的各种角色(如建设单位代表、现场监理和总监、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实施和演练案例背景中所涉及到的场景,处置各种项目管理正常和应急事务。例如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等章节讲授中,先介绍案例、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扮演相应角色,编制分项工程质量和安全交底、监理大纲和监理规划、模拟演练创鲁班奖工程的施工阶段管理方法等。达到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以此“点燃”和“燃烧”学生对案例教学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教学具体方法

1)综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在“项目策划”“建设项目采购管理”“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等教学中,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结合一个典型工程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围绕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并结合教师的讲授内容,综合运用质疑和讨论方式,完成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青岛版棕榈岛,是迪拜世界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第一个酒店综合类项目,“小麦岛”地域将借鉴世界闻名的迪拜棕榈岛建设经验,采用填海造岛方式,将规划建设一个地标性的超五星级酒店,并附带集旅游、度假别墅和购物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高端的综合体项目。但该项目还未正式动工,迪拜世界就爆发债务危机。

2)综合采用“练习法”“模拟法”。在“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工程发包与物资采购的项目管理”“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等教学中,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练习法”“模拟法”。如在“资格审查和工程招投标文件以及评标”教学中利用练习和模拟进行教学,按照我国现行的招投标法律、法规和程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扮演招标方、投标方、评标方和政府监管的招投标中心,各自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工程招投标,并得出中标结果.

3案例教学实践与体会

从案例到理论、提炼并深化知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循序渐进的剖析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学生根据其逻辑结构提炼出具有内在规律的理论知识点,并按照框架结构把知识点建立成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接触案例开始到质疑、讨论、练习、模拟过程,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提炼和深化所学理论,通过案例获得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

从理论到案例,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之后,再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返回到案例,分析和鉴别正确应用理论的成功与非正确应用理论的失败之处,也可更深入分析随着案例所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既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要点和关键点,而且更要让学生掌握其之间的逻辑和其他相关章节“点之间”关系,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整个知识框架体系。总结讲评是案例式教学的收关环节,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在案例分析的结束环节,应汇总整理并总结出案例所内在的本章节理论知识要点和关键点,以及案例所涉及和辐射到的其他章节理论知识点之间相互连贯性。也可串讲,以便学生理顺各知识点内在联系,能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教师要总结和讲评内容如下:1)学生分组讨论、质疑和参与练习、模拟的情况和成果物,对学生创新和精彩的模拟过程、环节应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成就感;2)积极认同学生分析案例的正确思考方式,对学生提出的正确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应给予首肯和赞赏;对学生导出的一些不全面的、针对性不强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解释和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知识不足和惋惜感的同时,由衷地产生一种奋发图强的学习意欲;同时适当补充教师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在课程讲授的第14周开始,安排学生编写工程项目课程设计,也可选择性或自愿性地安排学生撰写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小论文(如论文刊登,可计入课程成绩),以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4结语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8篇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师所选择的教材要充分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与教授的知识有直接的关联性,要侧重于知识点。

2.案例典型、实效、有针对性

任何管理都是动态的过程,在教授管理知识时候,不能生搬硬套长久以前的案例。同时,要关注社会动态和民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冷僻的案例,要能反应突出、重点、普遍的问题,亦要反应本领域最前沿的动态。

3.案例本土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行政管理大多使用西方发达国家案例,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过多的使用西方案例会使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等因素难以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境,也不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色。

二、案例教学实施与应用

1.学习者独立分析

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融入案例情境中去,充分的理解案例特点和针对性,根据案例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

2.团队讨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及时记录。同时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并选出一位同学作为在全班发言的小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促成小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路和帮助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冷场”时给予提示,补充学生欠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难以解决棘手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涉及到多学科和前沿科学,教师要善于将不同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思考。

3.全班交流

由各小组的代表阐述自己组的分析报告,然后进行自由发言,从班级全体的角度分析案例,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对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同时指出学生在讨论时暴露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总结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整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要对全程的过程进行关注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析,及时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班级内交流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知识、经验和行政管理的方式等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进而是知识得到了深化,经验进行了分享,各方资源得到了整合。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讨论围绕案例展开

分析的过程必须以案例为基础,并且围绕案例进行,要以案例为分析的依据,以案例中的情节事实为分析的关键因素,紧紧围绕案例思考题的疑问,紧扣问题,不要跑题,同时分析要符合案例实际,避免主观臆断脱离现实。

2.讨论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要多元并存

案例分析的结果不能强求结论的统一。因为行政管理是复杂性与多元性并存的事物,很多时候涉及到主观因素的价值层面,而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甚至相互冲突。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讨论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价值多元性的主要体现。同时,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多视角,综合分析问题,要能“海纳百川”地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3.要善于从案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19篇

内容摘要:海底捞火锅是一家逾万名员工的餐饮企业,2009年,海底捞在全国接待了2000万人次。2010年海底捞的销售额将达到十几个亿,员工总数也突破万人。

关键词:海底捞员工;餐饮;纪律管理

管理学很是广泛,首先我来说说我对它的理解。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管理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过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管理基本职能:计划(首要,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组织(管理的载体);领导(管理的核心);控制(监测性、修正性)。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为了有效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

管理学离不开管理实践对它的发展与验证,同时也对未来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少会接触到管理学的一些知识,也会对管理学感到非常亲切-尽管我们在现实中可能已把它解释得走了样。所以,在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在管理实践中的正确经验加强我们对一些管理学知识的客观把握大一。

对于管理学,我现在说一个实例,就是海底捞的管理学文化,这样更加能够看出管理学的知识。

海底捞火锅是一家逾万名员工的餐饮企业,2009年,海底捞在全国接待了2000万人次。2010年海底捞的销售额将达到十几个亿,员工总数也突破万人。

海底捞火锅的董事长张勇说:“经常有人问我,海底捞为什么能做到这么成功我说海底捞的业绩源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说实话我本人在读EMBA之前并没有学过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但我一直是在用心做事情,用心去感受,管理也需要服务思维,把对员工的服务做好了,员工就会透过他们的愉悦和服务把企业的价值理念传递给顾客。”

张勇说他做火锅是偶然,但是他想到,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1994年3月,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城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那时他连炒料都不会,只好买本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就这样边炒边学,可想而知,这样做出来的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因为他们服务态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愿意来吃,做的不好客人会教他做。发现优质的服务能够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从此更加卖力,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二话不说,一一满足。这样做了几年之后,海底捞在简阳已经是家喻户晓。

他们这套思维的价值体现在把企业文化融入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不管对文化怎样看,它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影响着管理活动。所以,研究管理,回避不了文化问题。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是复杂的,海底捞用他们企业的这种管理文化体系做到了行业的佼佼者。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0篇

1.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亟待完善。纵观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政府与公民的信任问题始终是政府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政府希望在给予公民更多权利的同时达到集权化的自身效果,但公民却始终中意于自身权利的不断完善与所得。这就造成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内部方向性矛盾,虽然外部建设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_面,但怎样从内部机制做出改变,形成真正民主意义上的政府仍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3.怎样完善政府市场的双重发展模式。在公共管理系统中,虽然政府起到了绝对化的管理作用。但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与相互推进。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和过分偏颇市场机制的作用都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稳固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的前进发展和长治久安。

4.“官僚制”发展模式的落后性。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官僚制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了,官僚制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所在,在权力合法、管理规范和手段独到的社会化管理中,官僚制正好迎合了所有的管理特点,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官僚制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使得官僚制首先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得以运用,但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膨胀现象的出F,人们开始对官僚制的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力求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创新与完善。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1篇

摘要:管理对于任何个人及组织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管理学》在各大专院校本科经管类专业常被定位为核心专业公共课。在课程备受重视的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教学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本文就《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再走向全球经济,宣告了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利管理企业历史的结束。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表面上看,国外公司能够成功凭借的是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畅通的渠道等等,实际上,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他们制胜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大专院校开设管理学课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管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普遍成为经贸、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类等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一、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管理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各界人士广泛认同,但具体到大学的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通常被定位为公共专业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一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都还没有达到学习管理学应具备的成熟程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管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太远,即使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被管理者,因此,管理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在学生消极学习态度下,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通常是繁杂且理论性过强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常常苦于不知从何下手,采用何种方法掌握如此多的繁杂、差异性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本身不是操作性课程,教材完全以理论讲解为主,如果在教学中还是照本宣科,以纯粹理论讲解为主,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会是一场催眠的过程,无法达到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时压缩,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多数大学本科教学都存在一个学时压缩的现状,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已经无法按时、按需授完所有的教材内容,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

4.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采取单一讲解法。90分钟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听,时间久了难免造成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的结果。

另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不应是简单的由板书转换为PPT表达,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综合改变。

案例教学更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谈到教学手段改革时,言必称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云云,但实际上却是案例多多,含糊不清。管理的应用极其广泛,可用案例随处可见。如果不加删减,则会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

1.从学生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首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他们的需要,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合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学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现实性和有用性都是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前提。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大学课程的开设要么与现实脱节,要么徒有时髦的称呼,教学内容理论繁杂,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观念,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尽管他们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从事的可能是被管理工作,作为被管理者,了解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益处多多,考虑问题已经是站在高起点,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赢在出发点。

其次,管理学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也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实现学生尝试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要修正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讲授《管理学》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间接的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既可在根本上促进《管理学》课程的吸收,又可实现学生健康人品的塑造。

2.根据现有教材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现有大学本科的管理学教材多是按照管理职能为线索编制章节,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内容繁杂,概念理论之间关系缺乏逻辑性。加之,现在各大学教学课时都在压缩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明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本科教育应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位。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

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课堂教学以PPT为主,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2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 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_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3篇

1.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盲从,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这些教师完全颠倒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地位,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案例选择不当。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所讲授内容及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应用与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3)教师素养欠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害怕授课过程中出错,从思想上不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时间尚短,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

2.设施层面。

(2)教学设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幻灯片演示设施、电视录像演示设施和多媒体演示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定量分析软件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扩招后,因建设新校区等原因,导致“负债”运营。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的落后,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开展和最终的教学效果。

(3)激励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以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主动进行案例教学,即使进行了案例教学,积极性也不高。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4篇

医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所以医院的管理工作往往习惯把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医疗及其他外部环节,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不慎重视。然而随着中国医疗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开放,随着医院自身建设发展与所获得资金之间的供求矛盾不断加大,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变管理意识,有效提升资金、资产使用效率、创新管理就很难在愈加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会危及医院的正常运作、无法适应新医改的大环境,从而面临可能被市场淘汰的局面[1]。

管理学案例分析3000论文范文 第25篇

(1)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一,是把理性管理同艺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高度重视管理经验的重要性。

(2)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二,是把企业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的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则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文章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可以研究一下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时间有限,本人在这里不做深入讨论,有兴趣者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本文只是个人的见解,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英语感谢信满分范文(10篇)

下一篇:销售出差申请书范文模板(合集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