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优选5篇)

小车分享 36859

小车 分享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 第1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广电蓝皮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广电蓝皮书视域开阔,权威分析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年度发展状况,关注国外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向,聚焦行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生动呈现改革发展的亮点和经验,还特别对党的_以来广电十年改革历程做了梳理总结,揭示中国广电行业的管理思路和政策走向,分析预测了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向。

全书由“总报告”“发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个案分析报告”及“附录”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统领全篇,呈现中国广电事业产业在2012年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并对2013年发展总体趋向做出判断;“发展报告”部分就新闻宣传、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视听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国际传播与交流等方面,权威数据,全面深入展现2012年中国广电行业的发展轨迹与改革脉搏;“专题研究报告”部分透彻剖析中国广电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如电视创新能力提升、主流媒体大外宣格局和全球华语传播体系构建等,兼具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价值;“个案分析报告”部分聚焦行业典型案例,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甘肃电影跨越式发展、四达时代开拓非洲市场等,精准生动地呈现其成功的经验与路径,提供借鉴和启示;“附录”部分提供大事记、各地发展改革亮点及节目制播、覆盖及收入、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发展指标,内容丰富,用权威、全面、翔实的数据量化展示2012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全貌。

广电蓝皮书致力于从全球视听传媒视野和信息化融合化视野,报告和研究中国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最新状况,分析并解读全球视听传媒发展的最新形势,为实现中国视听传媒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是各级广电行政部门、广电业界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权威参考书和广大社会读者了解广电行业的必备工具书。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外宣;企业宣传

1、关于企业外宣的意义

一般认为企业外宣工作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主要渠道。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立企”已经成为企业扬名四方、持续发展的主导战略。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声誉赢得社会的支持、合作伙伴的协作以及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自己的品牌赢得更多的客户,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这就必须发挥企业的宣传功能。因此企业外宣对企业品牌的树立,对帮助企业市场营销有重要作用。

2、企业外宣的研究

具体来说,关于企业外宣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关于宣传和企业宣传的定义

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的宣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强调宣传的传播过程。例如:“宣传就是把一种信息有目的的扩散出去。”另一类强调宣传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如:“宣传,从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操纵表达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第三类强调宣传的结果。例如:“宣传这个术语比较实用的含义是指它在传播过程中试图去影响他人的观点,让他们去接受习惯、法律或行为的标准,或去影响涉及到社会组织的他人观点,调整各成员的关系。

关于企业外宣的分类及定义探讨

宣传的分类形企业外部传播从来源上讲是来源于企业之内,从内容上讲是和企业相关。企业外部传质是不可预测的,相比企业内部传质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企业内部传播是企业外部传质的基础,而企业的外部传质只有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信息,才能纳入企业传质系统。企业外部传质不可能脱离企业内部传质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外部信息是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深加工。式可谓多种多样,宣传按传播方向划分,可分为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

企业外宣与媒介利用

当代信息社会里,媒介是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新闻媒介能把企业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公众,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和相信企业,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因而,企业外宣工作应十分重视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好与新闻媒介关系。目前对于企业宣传与媒介利用原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具体来说研究包括以下两大块:

企业宣传与媒介关系的基本策略。一般包括:熟悉新闻媒介的特点;及时主动地向新闻媒介提供企业信息;与新闻界人士建立友谊关系。

对媒体的选择。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企业外宣人员在选择大众媒介时,应认真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综合分析,合理选择。

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企业外宣

整合营销传播是二十一世纪消费领域中的主流传播概念,它将广告、公关、宣传、直效营销、事件活动营销和促销活动等纳入门下,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为一个有效整体,实现企业的销售与盈利。企业外宣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醉翁之意仍是在“企业利润”,企业宣传、广告、公共关系等一起肩负起营销推广的任务。

对企业宣传报道策划的研究

企业报道策划的研究是近年来企业外宣工作中研究的热点,在利用企业外宣的方法时,成功的报道策划往往可达到投入少而收获大的效果。

1、关于企业报道策划的特点。新闻报道策划是对营销学和管理学的创新。他指出企业报道策划具有经济性、创新性、超前性、开放性、文化性、现实性及原创性等特点。

2、提出社会组织报道策划的法则。出公关活动中报道策划的三法则:“运势新闻”、“借势新闻”、“造势新闻”。运势新闻就是社会组织通过对本组织具有新闻点的事件或素材直接处理、运用来新闻。借势新闻,即社会组织利用组织以外的重要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新闻效应而获得新闻。造势新闻是组织对其身边的一些不具备新闻效应的凡事、小事、通过创造性的加工,或者精心策划出一些独特事件,制造新闻热点使之获得新闻。

对企业外宣时机策略的研究

1、对企业外宣时机的把握。企业开创之初,企业更名或与其它企业合并时,新产品问世,企业顺利发展时,企业得奖时,企业在社会上做好事时是企业进行外宣的最好时机。

2、对企业新闻写作策略研究。要增加大众媒体企业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具体到某一则企业的新闻报道,不能仅着眼于狭隘的企业宣传目的,还应有所超越,通过这种超越,使企业新闻具有社会共同兴趣。把企业新闻作社会新闻写,放眼社会去衡量企业新近发生的一些变动或出现的情况,以社会价值判断为标准价值,或者从中选出最具有社会价值的经验。

对企业外宣人才素质的研究

企业外宣人员素质的要求有:要有过硬笔头功夫,要能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报道材料,同时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懂得使用一定的宣传工具等。

结束语:总之,企业的宣传工作,在我国长久以来与思想意识形态结合紧密,企业宣传重内轻外的思想意识形态,直接导致了对外宣传的忽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企业开始重视宣传尤其是企业对外宣传。但总的说来,对企业的对外宣传,往往将其完全纳为整合营销、公共关系的一部份,缺少对它独立和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对企业对外宣传研究在理论源头上日渐萎缩,实践操作中也缺乏行文指导。企业对外宣传的本业是传播,它存在的目的一是为了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二是为了促进营销,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营销或者暂时的利润获取,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它有功利性,但又不能一味急功近利。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兴起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外宣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光斗.扩张,跨国公司凭什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 第3篇

陈力丹和童兵是较为系统研究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学者。陈力丹于2002年、2003年发表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出版概述》同题文章,在对上一年度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总体评价后,再对主要著作进行点评。自2006年起,他每年出版一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内容涉及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如《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其中有一节内容为《回归新闻学本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结构的变化》。自2006年开始,复旦大学出版社每年推出一部由童兵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该报告梳理和评介该年度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概况和成果,包括这一年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主要研究领域、重要代表性论文及观点、重要学术会议和公开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等。这些述评既有利于梳理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脉络,又对读者起到了导读作用。近年的一些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整体述评,注意从不同视角切入,分门别类、多角度进行分析,这有益于研究的深入。如王彤、陈贝贝分析了传媒类图书的特点,认为各出版社定位的相似性导致了传媒类图书市场不仅存在数量上的短缺,而且存在结构性短缺,敏锐地指出“传媒类图书成长期更可以体现出出版社对传媒类图书品质的敏感度和品位的把握度,甚至是对战略智慧的考验。此时,出版社对市场的细分、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张涛甫、章永宏则指出新闻传播学著作的出版繁荣主要表现为中低端市场的繁荣,尤其在教材出版领域呈恶性竞争之势。韩隽通过对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的使用,同时比照国内同学科教材的内容、风格、定位以及总体理念,归纳了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的形态机理特点。刘鸿英则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学/传播学权威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2.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之前少有的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许欣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出版数量、主题内容、译著、译著国别、合著率、核心著者、多产出版社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发现中国大陆20余年来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状况和特点,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殷琦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对2002~2006年国内出版的译著进行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描述了译著的总体概况,并归纳与分析了译著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以期展现在此5年内我国译著的导入情况,以及导入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我国学者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视野。钱玲飞、孙辉对CSSCI中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的出版社进行统计,列出被引次数前100名的出版社,将这些出版社按综合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地方和机构出版社以及其他出版社7类进行分析,得出对新闻传播学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出版社主要是综合类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的结论;对新闻传播学引用次数排名前10位的出版社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单本被引最多的结论。将被引次数排名前20位的出版社列为核心出版社,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苏新宁(2011)对CSSCI中2000~200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情况进行统计,选出本学科中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197种图书。该研究对于分析新闻传播学图书学术影响力很有帮助。

此外,书目研究较为充分,如198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由林德海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收录了从1903年至1987年我国出版的新闻学书目1900多种。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周伟民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图书精介》,更是收录新闻传播类图书近5000种,上自1903年我国首部新闻学著作,下迄2005年百年间有关新闻传播类图书,主要包括专著、教材、论文集、译作、工具书等。自1982年始历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也辟有新书简介专栏,提供上一年出版的新闻传播类书目,并对部分重点图书做选介。书目研究对于梳理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大有裨益。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其所著《十七史商榷》卷一的第一条就标明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在卷七《汉书叙例》条中又重申其义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二、我国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研究不足分析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研究成果显著,不足也很明显。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结语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 第4篇

白先生其人

笔者与白先生是同事。说到“同事”二字,笔者实在有些惭愧,一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教师,学术造诣与白先生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二是我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的那年,白先生恰好刚从学院办理了退休手续。因此极为戏剧性的是,作为白先生同事的我,第一次见到白先生本人倒不是在学院里,而是在外地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

如同常规的新闻传播学研讨会一般,与会者的视野不自觉地集中到了单一民族(汉族)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上,而轮到白润生先生发言时,他却开宗明义地重申了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继而才开始他的主题发言。

笔者以为,白先生骨子中的学者气质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执着,勤勉,务实,求新,而正是这种人格上的气质决定了其学问的“气质”。

白先生其书

白润生教授的著作本本分量十足,绝非滥竽充数之作。笔者新近拜读的这本《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则是白先生的最新力作,此书与之前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量化研究的实证精神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行了工笔画似的勾勒。

《报告》与此前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同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从古到今的完整面貌。

《报告》共分三部分:第一编为自治区编,是对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的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四个自治区的调研;第二编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编,顾名思义是对多民族聚居省份如云南、青海、四川和东北朝_地区的调研,调研的对象甚至深入到了县一级,如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研究等;附录部分则将七份调查问卷一一列出,方便读者将问卷与调查结果进行前后核对。

《报告》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当地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对策、受众评价等内容。而这些资料的获得除了依靠二手资料的收集之外,更多的是依靠上文中提到的调查问卷获得最新的一手资料。

本书共设计了七张调查表,分别是《我国新闻事业现状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时事政治性期刊调查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调查表》、《民族新闻教育事业现状调查表》、《民族新闻研究事业现状调查表》和《受众调查表》,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涵盖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鉴于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贡献,在该书付梓之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__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启正,著名新闻史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淦林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该书的价值可见一斑。

白先生其学术思想

笔者认为,《报告》一书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其学术思想。

1.理论基础决定“学术大厦”

白润生先生的理论基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一句话:“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所有学术著作都是以此为舞台展开的舞蹈,《报告》一书也不例外。

《报告》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了四个民族自治区和其它的民族聚居省份,这些省份的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4%,如果对全国过半领土面积上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现状视而不见,那毫无疑问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大缺憾。

如同很多数学公式一般,越是看似简单往往越是经过了复杂的推演过程。白润生先生基本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时顿悟之作,而是经过了长期缜密的研究和思考,而以此为基点展开的各项后续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构筑起一个完整、缜密的论据体系。《报告》一书就是论据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2.深耕细作而不遍地开花

即便是大器晚成,从白先生涉足目前的学术领域至今,至少有2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白先生在自我介绍学术研究领域时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史。与那些研究领域动辄横跨多个学科、纵跨上下五千年的学者相比,白先生的研究领域似乎太过简单了,而凡有学术鉴别能力的人都能知道,这简单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中国学术界的浮躁有目共睹,与郭沫若、季羡林等前辈泰斗相比,目前学术界“脚踩多条船”的学者所体现出来的并非是其天才性,而是其功利性。只有专一于某一领域,方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3.定量与定性:还原“田野调查”精神

田野调查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而田野调查,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定量与定性,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报告》一书是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研究提供了量化的论据,但这种量化研究又与统计年鉴有天壤之别,与定性研究互为犄角。

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自身要最大程度地融入事物发生的环境中去,以身临其境的感悟和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解读现象发生的原因,而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

有人说人文学科缺乏实证精神,事实上就是批评了现在很多学者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研究的现象。

之所以少有人做定量研究,一是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非常繁琐,需要进行大量调查等论证工作;二是实施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周期漫长,远不如坐在家里发发感慨来得简单;三是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的工作更为基础,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成果一旦公开发表,往往都被其他学者借用去,而数据最初的获得者却被人所忽略,有为他人做嫁衣之感。

但白润生先生的《报告》一书,则采用了实验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在全国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仅调查过程就持续一年之久,后期经过数据录入、筛选、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等多个环节。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很难去掌控和调度的。白先生用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年过花甲重做学生,向其他年轻学者请教社会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甘当人梯地拾起了定量研究的旗帜,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从宏观和感性的描述,转化成了一个个客观、精确的数字,让后续研究变得言之有据,不再是坐而论道。总之,《报告》一书,是田野调查精神的体现。

4.重新定位“编者”的价值

新闻研究报告范文 第5篇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覆盖了各种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科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彩色玻璃也把大部分公众与科学技术所处的场景隔离开来,科学和技术被赋予的这种象征性结构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五花八门的符号和想象构成了人们对最新科学进展所产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基础,影响了人们的科学认知。例如媒体视野下核能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原子社会”图景;微处理器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社会”图景;当前的基因工程及其“生物社会”图景等,这都调动了公众社会对科学的想象。

一、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和新闻都是属于怀疑的事业。他们习惯于批判地询问和评估各种现象和结果。他们的工作同样是寻找矛盾和揭穿神话。但另一方面,科学界中的公关人员又是神话的制造者。我们知道,公共关系可以提升雇主的正面形象,以便最小化矛盾和抵消批判性的反应。然而,新闻业和公共关系在一个自由大众传媒体系中运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在科学传播中,公关部门和新闻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众媒介风险放大的危害及其控制研究”(14YJA86001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众媒介风险报道偏向及其防控研究”。

会通过交易新闻版面或节目时段相互联系,因此,公众的关注(记者提供的)经常蕴含了特定偏向的信息(公关人员提供的)。

在西方社会中,记者们的任务就是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通过确定和警告各种各样的缺陷,来为受众与公众服务。这些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3C,分别是编年史(chronicle),告诉人们最新发展的一切;批评(criticism),保护受众,警告危险,监视失职;评论(commentary),解释和诠释正在发生的一切。②3C的任务大部分是关于社会、政治和商业领域的,公众需要了解在这些领域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对于科学传播而言,科学记者将科学发展告知给更多受众,而一名从事调查性报道的科学记者也将就科学部门提供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对研究的出处和研究者的可靠性开展调查,当然也挖掘出有意义的科学故事呈现给受众。但在每年数百万个科学研究项目中,被媒体着重强调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在媒体看来,大部分科学研究没有涉及公众利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科学话题被定义为关乎公共利益的时候,同时还要满足新闻行业的3C标准。为了推广科学,从事媒体公关活动的科学家们就被视为了新闻推手,当然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人同时还是与科学界合作的企业领导以及行会负责人。

二、科学传播模式的演变

我们知道,科学家和记者都要求知道真相。不同的是,记者希望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真相。讲故事的人必须讲一些公众喜欢听的故事,但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并不容易。例如,一个研究人员可能花5年时间去完成一个科学研究报告,跟着再花5个月时间来说服杂志发表这篇论文。科研机构为这项研究召开一场新闻会,被通知到达的记者用5分钟停留在新闻会上。接下来记者花15分钟听研究者简短地解释成果、介绍研究经历。然后记者会花45分钟来写研究者的故事,并将故事加在新闻报道中。当读者阅读这篇新闻报道时,一旦遇到不懂的科学词汇,比如显型、反照率、线粒体和夸克等,他就会停止阅读,也许总共花在这篇报道的时间只有5秒钟。这样,科学传播常常使科学本身被忽略,而故事的框架却围绕科学的结果而展开。 可见,科学传播是一个带有多重束缚的活动。它运行于一个正在发展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它还栖身于一个科学传播必须被公众接纳的语境。过去的40年间,西方科学

传播的观念尤其是通过传媒所发挥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受到全方位的挑战。对科学传播进行研究的重点也放在了考察科学辩论过程中传媒的角色和动力上。结果发现,大众传媒在传播科学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专业和跨专业领域行使了科学“过滤器”的功能。③ 一般而言,日常人们接触到的科学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是环境、艾滋病和生物工程等公众争议的问题;二是医学科学发明发现等研究领域的问题。研究者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传播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从新闻的逻辑转变为企业传播的逻辑,换句话说,即是从媒介引领报道活动变为信息源驱动科学报道。公共关系正在获得影响力,而独立的新闻报道正在减少。从赋有教育使命的科普工作到职业的科学传播,从科学家偶然借用媒体推广科研成果到策划媒介事件的战略性公关,等等,科学传播在实践方面呈现出从旧体制到新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调查方法到90年代及其以后的公关操作方法的转变。简言之,相比过去调查、教育和启蒙的新闻议程而言,现在科学传播的模式和关注的焦点更多是公共关系策略的后果。④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购买材料请示报告范文(汇总4篇)

下一篇:当兵入党申请书最新版范文(合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