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诗歌文学批评范文(实用4篇)

小车分享 18011

小车 分享

诗歌文学批评范文 第1篇

学术论文行文有一个讲究叫“限定委婉语”,出于严谨的要求,学术论文的很多句子会进行程度的限定、适用对象的限定、语义的模糊化,以免过于绝对,留下逻辑漏洞遭人攻击和质疑。

行文中少用“最大”等最高级,即便用了最好也加个之一。

少用判断句,比如“文学就是......“文学的力量来自..... ”“XX作家的风格是.....” 这些问题很大个,比如 文学是什么 都讨论几百年了都没个定数,要用这些句子也要加 “我觉得,笔者觉得”文学是....,或者加个副词限定,比如“文学作品的力量常常来自于......”。

树立一个意识:随时接受别人逻辑上攻击和质疑的意识

尽量不要抒情,不要卖弄文笔

诗歌文学批评范文 第2篇

结尾升华示例:

1. 从作品到理论

2. 从单篇到诗人整体的艺术特色

一般来说,考场的文学批评要求都不会太高,能够做到具有一定的学理性,结构严谨,能展现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学科基础,都能获得高分。但如果基础不太好又不太自律的同学,除了看经验贴自己练习之外,最好还可以找一下上岸的直系师兄师姐,可以了解到院校的命题规律和评分倾向,让师兄师姐来监督和指导我们系统的学习,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让批评文章具有良好的结构,同时又具备学理性呢,下面我们将介绍批评的详细分析思路和结构。

诗歌文学批评范文 第3篇

起,即开始。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

承,即承上。“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诗学正源》)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6)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层次分析法

例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歌文学批评范文 第4篇

(1)把理论当装饰

文学理论是一种论证逻辑(告诉别人我的角度,我的逻辑是什么,来自于谁 思考是来自于谁)

——理论不是论据,理论也证明不了任何的结论(理论≠高考作文的名人名言)

——理论是你得出结论的论证逻辑

ps.(如果实在没办法装饰就装饰吧,用理论当装饰比没装饰好)

(2)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存在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不讲人话)

——理论的应用不能背离文本感受

——理论用来分析文本感受的,理论增加我们感受的维度

——理论的应用要得出没有应用理论之前得不出的结论,看不到的细节。

——理论的实质作用:每次学习一种理论。都给我们对文本某一个方面的感性感受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经过普遍性提炼的表述话语,甚至能够激发我们对文本有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如何避免该问题:

第一使用文论前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理论最终的结论跟我不用理论得到的感受相比有没有能看到更多新的东西,还是说我只是单纯在把自己的感受翻译成文论?还是说这种文论反而不利于我更好理解,更好表达。

第二,其实不用文论得到的感受也同样有价值,文学批评并不用每篇都被统摄在一整个理论里,也不用每次分析都是用理论的逻辑,真诚的敏锐的有逻辑的文本细读体会,也很有价值。

(3)把文学史直接当结论对应出来

——可以当背景引入

——如果要做论点,内部要有相应的结构可以对应

例子:内部要有对应的结构相合,而且需要论证,而不是放在一起就好。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行政执法申论写作范文最新(必备5篇)

下一篇:新闻格式怎么写范文大全(共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