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推荐5篇)

小车分享 12742

小车 分享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 第1篇

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

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

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习练者会轻松、安宁。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兴旺,进而脏腑协调;元气不足,导致一系列疾病产生。在中国传统体育习练之中,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及命门,由,所以经由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传统养生术靠身体能力,经由呼吸习练,来调节身体各部分机能,使得元气充沛,能够更好地激发脏腑进行有效生理活动,进而有利于身体身心健康。祖国医学对身心健康认识,以作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疾病产生于病邪,而且取决于维持身心健康能力。可见命门在身体中重要位置。传统养生术许多功法,非常注意强化命门功能,动作、呼吸都用命门习练作为中心。传统养生术本质就是习练身体正气,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调节情志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以为,“情志”,就是人精神心理状态。“外邪”之会形成身体疾患,影响身体身心健康,重要原因是“七情”过度起落,导致了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所以,为了身心健康长寿,避免疾患,需要保持清静,正气就可以顺畅,能安宁于内而不外驰,疾病就无法侵入了。在传统养生中注意“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达平和,进而调节了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到协调发展。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由身体放松及呼吸调节,自身精神处在能动状态,对各种刺激能做到心理应对,进而进入到无欲念之中,感受到摆脱紧张节奏之后,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所以传统养生术有调节情志,促进身心身心健康功能。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 第2篇

中医针灸论文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

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

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

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从我院1月-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时间为1-10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

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

在进行针灸时,首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运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将其刺入后需以逆转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后再将G6805型电针仪与其连接,给予患者连续波,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随后将针拔出,再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

对照组则按照中医辨证治疗法为患者提供镇肝熄风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口服一次,同样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

2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可以分为显效,好转,无效。

分别为: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且能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好转: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缓解,在扶杖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没有任何改变。

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28例患者中7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见效时间为7-30天;而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中,3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见效时间为15-56天。

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偏瘫在中医中也属于偏枯和中风等疾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偏瘫主要是因为邪滞于内、气血虚亏、风痰阻滞经络、经络闭阻和气血不通所引起。

《诸病源候论》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明确指出:偏枯者,因气血偏虚,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久不蹉,邪气独留,则成偏枯[2]。

而在该病的治疗上针灸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不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同时其收费也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

中医学中指出无气则不能动,气亏则半身不遂,气属阳,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该病的治疗中,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

通过针刺来刺激患肢的经络气血,随即取相应的背腧穴位,背腧穴主要有足太阳膀胱和督脉穴位,这两条经脉紧密联系脑和脊髓,可将阳气和精髓输送至脑,可谓是阳气和精髓的关键通路,以针刺刺激这两条经脉的穴位可达到健脑补髓、振奋阳气的目的,进而有效刺激脑功能恢复。

百会则为足太阳和督脉交会之处,在振奋阳气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与脑有紧密联系,督脉贯穿人体全身,在通调阳气,醒脑开窍上有着极佳效果。

凤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交会之处,《类经图翼》称其可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

通过针刺可达到化痰散结、平肝熄风的效果。

内关则属于心包经之络穴,可起到调节元神的作用。

三阴交在调节气血、补肝肾、生脑髓上有着较好效果。

另三阴交和足三里可对局部神经造成刺激,进而帮助调节肌肉,使下肢内外侧肌群更加接近平衡。

极泉则在通六经、醒神开窍上有着较好效果。

环跳可谓是偏瘫治疗的关键穴位,可以对髋关节和骨盆的气血进行调节,委中则属于下肢经脉气血疏通的关键,阳陵泉则有效舒缓肌肉痉挛,丘墟在通经活络上也有着较好效果。

总而言之,以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帮助偏瘫患者快速恢复。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证,针刺能激发SOD的活性,改善脑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现象。

而电针则能够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现象,改善脑血管低灌注情况,帮助脑细胞快速修复。

而在本组资料中首先通过针刺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

再结合艾灸,将艾叶的药性传至致病处,使患者的脑血管和微循环逐渐恢复弹性。

而通过以上方法,治疗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见效时间为7-30天,由此可知,针灸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一种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收费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针灸本科生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

本文试从循证的角度,通过分析现有国内外针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提炼现有针灸人才培养研究关注的学生能力的范畴和内涵,构建针灸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为针灸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针灸专业教育、针灸主干课程教学、针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

干预措施:针灸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教育措施,包括授课、培训、实验、实习以及其他创新培养环节等。

研究类型:中英文文献报道的教学试验研究、教育评述、专家意见稿、经验总结等。

2.排除标准。

非针灸专业本专科学生。

3.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同时使用Google查找相关文献。

中文检索词包括:针灸学、针灸、教育、教学、人才、学生、能力。

英文检索词包括:acupuncture,,teaching,education,ability,competence,evaluation,student,elite等。

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点,采用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207月。

4.文献筛选。

纳入关注或评价针灸人才专业能力的研究文献。

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章全文判断是否纳入。

由两名研咳嗽狈直鸲懒⑸秆〔⑷范?扇胛南祝?缬蟹制纾?蛐?檀锍梢恢禄蛴傻谌??芯咳嗽决定。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 第3篇

一、中医文化释义

“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儒家思想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化活动无不和儒学紧密联系,同样中医也离不开儒家思想对其的积极影响。

到了汉灵帝时出现了我国非常著名的与华佗齐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因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于后世。

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入朝为官,曾经官至长沙太守,经常定期为百姓坐堂义诊,当时以及后世都被称为医学大家,他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扬着,是亦医亦儒的典范,所以“儒医”角色起到了以儒学帮助医学、改造医学的关键作用。

2、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等内容,大量渗透于中医学著作中。

大量的伦理学问题、众多探讨医生行为规范跟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等学术理论都在很多医学论著中出现。

唐代孙思邀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就有许多的记载。

通过及其简短的语言叙述,就能非常深刻的描述出中医文化的精髓之处,这样的行为规范被以后的医家记载传承。

3、中国崇古尊经的治学方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古尊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并且还是中医学非常大的一种特色。

从《伤寒杂病论》跟《内经》出现以后,在中医学界就在沿袭着这样的作风,到清代的时期崇古尊经的作风更为突出。

三、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虽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医的血液里任然流淌的是中国传统的血液,其中无不渗透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医与其它形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体。

中医在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

(一)“心身合一”的有机整体观。

儒家、道家、佛家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家都把世界万物跟人看做是整体统一的,认为世界万物都在追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合,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合一”

中医学中强调理论上“神形合一”“天人合一”, 诊断上“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治疗上“辨证论治”,体现了动态、联系、和谐的有机整体观。

(二)人贵论一的人文医学观。

儒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

“仁”其最本质的就是“爱人”和尊重人,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孔子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贵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思想。

中医思想始终受到“人贵论”的影响,认识到人的“七情”“人格”“体质”和“行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医疗模式上来,更趋向于个体化的治疗,不只是把疾病或者人当做一个单纯的生物体,而要把病人看作是失去健康并且有感情活动的复杂人体。

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三)道法“中庸”的和谐均衡观。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所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一切事物的总法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

(四)“忧患意识”下的防病养生观。

“ 忧患意识”――以对未知事物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警示,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化解忧患,趋利避害,遇难呈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

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忧患,对社会的忧患,和人自身的忧患。

这种“忧患意识”同样影响了中医思想,“治未病”就是人关于自身生命本体的忧患意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

其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部分。

“治未病”其首要思想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摄生一一即未病先防。

这方面的专家孙思邈是贡献最大的其中之一,他最早把疾病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滕荣欣。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中医医院文化建设[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 何敏,曹瑛。儒家饮食观与中医[J]。中医学院学报,2002

[4] 许华武。浅谈培养中医传统文化修养[J]。光明中医,2011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 第4篇

中医论文前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

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

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

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

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

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

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

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

中医气功学论文范文 第5篇

摘要: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中医药在参与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相关政策也是有着历史的呈现,显示出阶段性。从这些历史阶段时期的中医药参与我国农村医疗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共性和个性上的特点。针对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对我国新农合的发展的影响,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讨在此背景下的相关的政策分析。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医药政策

中医药既有这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简、便、廉、验”,这种优势就可以很好的缓解先进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当然也能减轻人们的看病高额费用产生的负担。中医药在新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的史料也展示着中医药问题在我国医药发展上的历程,有着丰富的政策参与。

一、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政策分析

研究历史上的相关数据可发现,关于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制度和政策的文献数据颇丰,有该政策的设计和构想,中央和地方上的政策分析发现,中医药参与新农合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是这样的参与对象,即所有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医院、民营医院这些医疗机构是主要的定点医疗点,但新农合有着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制度和相应的制约条件,在准入政策上要优先考虑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地方性的中医科室的准入。在中医药的报销范围上,政策显示中医药的诊疗技术的项目是在新农合的补偿范围之内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药的住院和医药费用,报销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新农合的用药目录里纳入除单味药的滋补品之外的药品,但要合乎规定的剂量。中医药的推广上是大力支持农民用中药的,适当的推广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让中医药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并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历史发展看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有我国的政策的保障其实施,在我国的广大的农村市场上有中医药发展的很大的前景,但也存在着问题,在医疗保险和相应措施上是不足的和欠缺的。这就对中医药在农村市场上的实施和推广发生很大的阻挠作用,推广受限。新农合的出台就为农村的中医药的实施提供了受益范围最广大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保障,能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但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设想是好的,却是缺乏对不同的政策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还有其实施的具体途径也欠缺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方案。

二、中医药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国收到我国历来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临新时代和高科技的及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中医见效慢的特点制约着它的推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中医药发展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医药政策经历了“中医科学化”、“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这四个阶段、依据分析的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在制定中医政策是是依据着中医药的独有的学科特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的。提高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保护是在国家层面发展下也有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各个省、市、自治区在保障中医药发展和落实方面,对国家政策作出更细化的政策,致力于推广和落实中医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些在中医药发展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健康,都起着促进的作用。比如在农村地区的中医理疗传授,在少数民族的分片集聚,这种形式上的对中医药的传承,有了制度和政策上的保护会发展的更好,能提升人们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农民的重视,会使得中医药、民族医药与农村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保障和推广中医药发展,能有效的合理的促进资源配置,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因此也是的农民更大的重视和光顾并使用。地方政府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优惠政策和帮扶也能促进新农合广泛作用的发挥。

三、中医药在基层服务卫生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基层的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显著的优势。中医的重视程度在农村地区很显著,农民更加信赖老祖宗传授的收益,只因现如今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人们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好积攒出大毛病,无奈又无知的去医院开刀做手术等等。毋庸置疑,中医受到农民很大程度上的信赖,但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个别的中医小手艺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但他们掌握的中医知识还是不够的。但中医的价格低廉、自然疗法、对身体损伤小等优势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使得农民在保护好自身健康的情况下,也减轻医疗负担和压力,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农村地区的普遍推广,新农合的政策保护能使得更好的满足新农合的农民对医药的需求并能享受相应的服务。

四、中医药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难度

虽然中医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具体的实行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并且在新农合的药物目录和报销方面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中医院的模式变得不那么纯粹,逐渐向西医靠拢,设备也越发现代化,使得人们在看病时,选择的人民医院和中医没多大的差别,这一方面上看,中医就失去它自身的传统的精髓和优势。农村地区的物资和财力薄弱,合理的常规的中医服务人们不一定能享受的到。中成药是不在报销范围之列的,农民因生活水平和财力的缘故,又很看重报销,想少花钱,毕竟他们的财力有限。这些方面都给中医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五、结语

在现如今的整体经济形式的低迷状态,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因其低廉价格和优质的治疗效果是有着长远的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但是在保障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面还是需要斟酌下,寻求更好的可以推广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推广在我国农村实施试点实施的新农合政策,先试点再推广。在国家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出台更符合当地实际的细化的新农合政策,并对实施进行评价,客观的总结和改进的措施。目前的制度衔接还是存在问题,需要本着提高中医药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下,发挥出农民更喜爱的安全、廉价、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参考文献

[1]曹秀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和解决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11:61-64.

[2]叶艳芸,李曦辉.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及方向性选择[J].医学与社会,,22(9):34-35.

[3]张忠元,肖蕾,卢建磊等.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5(9):611-614.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个人简历工作经历怎么写范文(精选14篇)

下一篇:大学生工作计划模板范文(实用27篇)